【www.wfmzgg.com--中学校园文章】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精选十一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想象能力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的过程;显示、描述,则是用语言描述形象过程中的思维活动。

不难看出,在形象思维的诸多形式中,想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想象能力的提高上。

(一)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

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

但作为作文指导而言,还不能就此为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展现的再造形象,尽量以准确简洁的语言,或口头或文字予以复述表达,以此巩固和强化再造想象能力。

(二)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贮,渗透个人的相应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有一幅漫画:台灯光下,一位中学生在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假如只是局限于画面展示的有限信息,似无什么“故事”可写。

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一旦打开学生那种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独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个学生自拟命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的作文:张强放下饭碗,“拖着双脚慢慢晃向客厅想看一会儿电视”,就听母亲大声叫道“快去学习”;深夜,母亲端来热水,关切嘱咐“你只管学习,伸出脚吧”;洗完脚,母亲又是一句轻轻叮咛“认真学习”,“张强深深地叹了口气,无奈,那白纸上的黑字又爬进了他的眼睛”。还有的学生自拟命题《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都从各个不同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三)运用具象化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所谓具象化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将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比如“静夜”“初春”“贪婪”“骄傲”“精疲力尽”“得意忘形”等,努力绎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言语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最好结合作文讲评进行。比如讲评习作《“死板子”爸爸》,作文写到“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里网上了几千斤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讲评时教师指点:“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

很快,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含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地哼着小调。”作文写到鱼贩子企图收购“爸爸”的鱼,“鱼贩子拍马似地向爸爸请求买鱼”。教师又抓住时机讲评,指点:“拍马”的神态、语言会是啥样子?学生调动形象贮存,改文出来了:“鱼贩子满面堆笑地走到爸爸跟前,递上名牌过滤嘴香烟,又凑近给爸爸点上火。接着干咳两声说:‘陈哥,发大财了,三千多斤鱼就是三千多块钱哪!别人出八角五,我出九角,鲤草一起要,包你不吃亏。”

作文继续写到“爸爸”讨厌鱼贩子的纠缠,“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就说……”教师不失时机地讲评:“不耐烦咋样?”改文出来了:“爸爸显然不耐烦了,将手上还没点燃的过滤嘴扔在地上,还踏上两脚,厉声说:‘九块也莫想买到我的鱼!’说完就干他的活去了。”诸如此类紧密结合作文讲评进行具象化训练,即使原习作只是一段概念化的短文,也能通过“具象”手段而“化”之为一篇形象生动的好文章。这中间,学生想象能力的增强,表达兴趣的提高,实在是不言而喻的。

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思路狭窄;有的列出题纲到写文时却用不上……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畏惧感。所以,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

(一)利用课文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篇优秀的作品,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称得上典范。

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通过范文引路,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比如,学习了《一件珍贵的衬衫》这篇记叙文后,可指导学生抓住这篇文章的主线“我的感情发展”学习写《一枝珍贵的钢笔》或《一张珍贵的照片》;学习了抒情散文《白杨礼赞》就写《赞×××》,学习了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就写《飞行之王--晴蜓》《塑料雨衣的话》,学习了《机器人》就写《我的文具盒》……这样结合教材的学习,模仿文章写法,不仅掌握了所学课文的条理,而且也使自己写的文章能有一条比较好的思路。

再如,学习了旧体叙事诗《卖炭翁》和《石壕吏》,把它改写成记叙文,这样不仅能理清诗歌的线索、条理,而且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各方面的不同也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又如,《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构思精巧,运用了侧面描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成直接描写,并且根据课文中有关内容,重新组织材料进行训练。学习了《多收了三五斗》和《梁生宝买稻种》,则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缩写练习,改题为《万盛米行的柜台前》和《在车站过夜》。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归纳提要,写提纲,使学生逐渐熟悉抽象思维的形式,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方式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已掌握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的要素,那么怎样将记叙的要素比较自如地运用到所写的文章中去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方式。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按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二种是按事件性质来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是按空间方位的变换、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段落层次。在议论文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明确掌握一篇议论文有主要论点和论据及论证等有关知识外,还应重点掌握其结构方式。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用论据证明论点--论证过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说明文的结构方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找出事物本身的条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去安排段落层次,有条理地、全面地加以说明;第二种,抓住事物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按先后顺序安排段落层次;第三种,有些事物的特性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着主要次要的先后顺序来安排段落层次;第四种,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就要把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方面,再按一定的顺序安排段落层次。

在写记叙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题眼后,列出提纲,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学生完成这几项之后,文章大体脉络已经出来了,行文时就顺手多了。写议论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议论文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出几个题目:《谈恒心》《谈毅力》《说勤》《谈勤能补拙》《说聪明》《天才来自勤奋》,讲清每个题目的侧重点,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占有的材料去选择对路的题目,然后将确定的论点,以及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选择的材料)概括成提纲,写在成文之前。这样,就能使学生认识到选择作为论据的材料必须是能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而且也明确了这就是理清思路、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思维创造性的训练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多种方法”,既包括在阅读教学中,也包括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熟练程度和广度而言,具有流畅性;就其灵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优化程度而言,具有独特性。

(一)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以求得在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上尽快发展,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从而取得预期的效果。这种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作文教学上就是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

立意不同,是个性的体现,能够力避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取材角度新,实际上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式新,独辟蹊径,可以多样化地反映生活。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绪的材料,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写“放胆文”。例如,教师交给学生如下材料:“西方人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西方人煮茶吃,倒去茶水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紧接着要求学生设法找出其中包含的至少七个方面的道理来:①看问题切忌片面化;②不能死搬硬套,搞经验主义;③不要自以为是,凡事想当然;④切莫盲目排外;⑤孤陋寡闻会误事;⑥不可轻率下结论;⑦客观事物的价值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随后,让学生选择其中更有新意更有深度的一个方面,写成完整的文章。学生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训练,便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别人不曾想、未能言而客观上更有必要,主观上体会又较深的方面,写成较好的文章。

(二)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

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是说,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如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

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 ①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 --从齐王悬赏纳谏想到的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 海门 ●顾林华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地理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地理课堂相比,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立体,富有生机,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使地理课堂更加富有魅力。

关键词:地理课堂; 多媒体技术; 生动直观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成为了一个常态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立体地呈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因此,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优化。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虽然在中学阶段,我们把地理学科归类到人文类学科的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地理学科也带有一定的理工类学科的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的知识往往表现得比较抽象化,这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往往十分有限,除了教材、参考书和一些练习题,手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导致地理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封闭,内容相对较为单一贫乏。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则可以有效地打破教学资源的封闭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挖掘手中的教材资源、参考书资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扩充教学资源。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教案和习题等,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在参考其他教师的优秀成果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从而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可以说,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就等于整个互联网资源都成为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资源库。这样,在庞大的资源库的支持下,地理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的方式基本上是以静态的文字化知识为主,最多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挂图、模型等。这种静态化的知识往往具有理解难、记忆慢、忘记快的缺点。不仅如此,单纯地用静态的方式来呈现知识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本网网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丰富知识的呈现方式,加深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西双版纳的旅游宣传片,在短短几分钟的宣传片中,西双版纳优美的南国风光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在这段视频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还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显得兴致勃勃,从而使得这节课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自然地理,另一个部分是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中,有很多的知识都带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性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很难较好地呈现出来。例如,七年级地理教材开篇第一章的内容《地球与地图》,其中有很多的内容就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像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转的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等知识,教师在常规的教学工具的帮助下,很难讲得清楚,并且,学生一进入地理学习的开篇第一章就设置这样抽象性较强的内容,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学这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尝试着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上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运动状态的视频,绚丽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接下来,我又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分别给学生演示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运动状态,以及公转和自转分别产生的四季更迭和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这样,原本还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立刻变得生动直观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要轻松容易很多。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用给整个地理教学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一些教师也出现了“迷信”多媒体技术的现象。这些教师在看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以后,对多媒体工具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无论教学内容合适与否,都要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一旦多媒体工具遭到滥用,不但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常态化的使用也使得学生对多媒体失去了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多媒体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地理教学中,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选用一定要慎重,这样才能够使得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其本身并无优缺点之分,关键是看其使用者对它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善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地理课堂教学在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潘文龙。浅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J].新课程学习, (8)。

[2]张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1)。

[3]任海刚。地理教学多媒体信息呈现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0)。

(海门市临江中学)

第三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是想象力赋予它生命。他认为从牛顿以来对空间、时间、引力三者相互关系及运动规律永恒不变的理论有失偏颇,似乎感到有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可以推翻这个论断,但有时几乎它就要在脑中形成概念,却又给某个“瓶颈”卡住了。1895年夏天,一次,16岁的爱因斯坦信步而行,登上一座小山,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躺下,他半眯着眼睛,仰望天空,阳光穿过他的睫毛,射在他的眼睛上。他好奇地想象,如果自己骑在一束光上去旅行,那将是什么样子呢?然后问自己: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时钟,从我所处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我能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吗?于是,他的智慧在想象中闪光,由此,相对论的灵感及理论体系脱颖而出。

第四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如何摆脱现状是摆在广大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给出了几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希望通过对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探讨,为中学地理教学摆脱目前的危机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CAI序 言 在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后,地理教学在全国各地中学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虽然现在地理重新成为了高考科目,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每周只安排1课时。作为一门基础课,中学生很有必要把它学好。因为对中学生进行地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可以给他们提供日常生活和以后工作所需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还能全面开发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所以地理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吸引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再者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式也正逐步演变为以学生、实践为为中心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式,教师的职责正由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这也需要有新的教学手段。把计算机引上中学讲台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上述要求。一、计算机及CAI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性能和用途也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增长着。运算能力已由最初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5000次加法/秒发展到现在的巨型并行机的10000亿次/秒;用途由最初的计算炮弹弹道发展到当今世界的无孔不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重要特点是:1、处理速度快,2、记忆能力强,3、有逻辑判断能力。现在电子计算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微型计算机。 早期的计算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运行速度慢,存储空间小,只能处理一些单媒体信息――即文本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速度加快,各种大容量存储设备和压缩解压缩技术相继出现,使得计算机处理各种声音、图像成为可能。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产生。 每一种媒体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且往往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又可由其它媒体的适应性所弥补,所以多媒体的组合可以使各种媒体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充分调动大脑的各个功能中枢,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促进大脑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的功能比各个媒体的功能之和更强,效果更好。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正是利用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或用计算机部分代替教师进行教学,是计算机科学、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交互性、多样性、个别性、灵活性、大容量的特点,能教给学生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CAI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基础。首先,它的物资基础是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价格的持续下降,使得学生使用高性能微机成为可能;其次,CAI的社会基础是知识的爆炸,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三,它还有相应的理论基

[1] [2] [3]

第五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背景介绍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地理信息系统就作为地理课程内容在必修及选修部分都有所涉及,而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地图部分还明确提出教师应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的运用实例。[1]由此可见地理信息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各中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及地理教师实际的地理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矛盾,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实际推行非常困难。因此既具有电子地图功能又具有部分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Googleearth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许多中学地理教师的关注。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发现,目前我国关于Google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文章已经很多,但是由于目前Googleearth在我国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找到真正适合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二、天地图概念

天地图是我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主导、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建设于20正式发布运行于互联网、国家电子政务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环境的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它提供服务的形式有三种,即站,服务接口和前置服务。[2]一般情况下,用户利用天地图的站就能进行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浏览、查询、搜索等各类应用。[3]李总理曾在年提出要将其建设为我国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的知名品牌。

三、天地图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情况介绍

目前天地图免费为公众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不仅包括了覆盖全球范围的矢量地形和卫星遥感影像,覆盖全国范围的地图及部分城市三维街景、水系、交通分布等这些我国其他电子地图均有涉及的地理信息数据,还包括了我国各省的人口普查、天气预报、旅游景区分布,及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一年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巨额的统计信息等我国其他电子地图未曾提供的信息数据。据李志刚对目前天地图的建设情况的介绍,目前天地图提供的地理信息总数据量超过了100TB。[2]由此可见天地图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非常丰富。

四、已有的关于天地图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搜索发现,目前中国知网上关于天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的文章仅有几篇。张鲜鲜等认为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在线地图、省市直通及专题运用这三种运用功能来实现。[3]郑玲等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分析了天地图运的五大主要功能,及天地图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4]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发现,已有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于天地图可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功能的介绍,而关于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式的研究还很缺乏。本文将联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从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和学生探究性学习两方面来介绍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五、天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天地图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在常规地理课堂教学中,天地图为常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仅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种运用方式的实现由两种情况: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连接了互联网电脑直接进入天地图,再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比如在地质版义务教育八年级的地理教科书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地形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地形。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了有关我国的地形类型的知识后,通过这种方法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地形的影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不同的地形及我国的地形特征。但是这种方式的教学,需要在能连接上互联网的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二是教师在备课时就将需要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截屏的方式插入到课件,所有的操作过程均在备课时完成。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人口数据情况,而天地图的综合服务栏目就提供了我国的人口普查专题图层,教师在该栏目下寻找需要的图层,再通过截屏/粘贴/修剪的方式将其插入到这节课的课件中。这种方法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料,增加知识的可信度。第二种是在学生的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天地图作为辅助工具。通过上文可知天地图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且操作方法简单易学,学生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利用天地图既有利于获得探究思路,又有利于获得丰富的资料。如对于粤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四川盆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中课新标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地图评价四川盆地的地理位置,描述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文环境特征。教师可将这节课程设计成基于天地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天地图搜集、整理资料,归纳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特征,并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做成演示文稿予以展示。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对学校硬件设备及学生能力要求高且管理难度大,教师需要在开展前对其进行精心地设计,并向学生介绍天地图的使用方法。

第六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兰炼一中 何卫红)

一、运用谈话法,以提高学生求知积极性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内容涉及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学科,且现行教 材越来越重视阐述人地关系这一主题,增强了它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运用谈话法,调动学 生求知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巧妙设计导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运用谈话法,精心设计问题,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 境。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和作答,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又可使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而后教 师把握时机,抓住要害,引入新课,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

2.多角度地提问,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 况,利用反问、对比和设问等形式,结合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设疑引导,将趣味性和知识性 融于一体,启发学生思考,既可避免教师过多单调讲述,也能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亲切自然的教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能无形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之外,给后进 生以优先发言的机会和中肯的`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逐步消除自卑感,树立信心,又可缩短师生之间 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谈话法,以激发学生思维

通过师生相互交谈,一问一答,使学生思维始终围绕着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体现教学的指导思想。运用谈 话法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和组织。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精心设计,准确选题,深浅有度,数量适当,切中要害,在思考和答问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技 能。如,在讲述时区的有关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度数和时间。

2.地球24小时转过360°,那么一小时转过的度数是多少?

3.一小时转过15°,而一个时区正好跨15°,转过一个或两个时区,需要几个小时?

4.相邻的时区,相差一个时区,相差几小时?相差两个或三个时区,相差几小时?

这样,就将“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这一复杂的结论化为逻辑上相互衔接的若干简单问题。学生 按顺序思考回答,逐渐接近结论,可锻炼其分析、推理能力。

再如,在讲各月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分析气候特点时,可这样设计问题。

1.在气温曲线图上,读出最冷、最热月的月份和气温;在降水柱状图上,读出月降水量最少、最多的月份 及其降水量。

2.计算气温年较差。

3.说明全年气温和降水的分配特点。

4.总结全年气候特点。

第1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此类图,培养读图能力。

第2题帮助学生复习气温年较差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为总结气候特点提供依据。

第3、4题帮助学生学会概括气温和降水特点,进一步明确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组成要素及气候特点的描述 方法,从而加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谈话法,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1.有助于学生明确复习重点,避免平均分配精力。低年级学生还不知如何去记忆、理解,往往按照老师划 出的重点像背语文课文一样,逐字逐句背诵记忆。通过谈话法,教师有意识将问题划分为记忆、理解和应用等 类型,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方法和程度有所区分,而不必花费大量精力去记忆一 些只需了解或理解的部分。

2.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笔者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勾划完重点后,让一个班学生自己复习一节课,另一 个班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有关重点,然后运用谈话法,检查背诵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以巩固。第二节课对两班都进行测验,结果后者成绩明显高于前者。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一个复习要点,教师可用不同形式提出问题,或是填空、判断,或是选 择、简答,促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可大为提高,对不同 类型的题都能较快作出反应。

4.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深化。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众多零散知识的叠加,是经过精心设计,既突出重 点,又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不仅要学生明确各大区、国家的知识要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总结规律,融会贯 通,学以致用。例如,关于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这一问题,须从影响气候的要素着手,让学生根据要素, 结合西欧具体特点分析原因。而后总结出,欧洲西部深受大西洋影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四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以点带面,概括出分析气候成因的一般规律,进而探讨领海国家是否都深受海洋影响 ,使学生对气候的影响要素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方面知识。

第七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

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类比。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基础,与新讲的地理知识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或共性。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面与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同样,运用比较法也可以对两个地理区域或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等各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

2.自比。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因为这种比较是从时间跨度上进行的纵向比较,所以也称纵比。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我比较,可以揭示其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各个异同点,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现在和过去,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并分析研究其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采用讲授法,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就很难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时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专题比较。就是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虽然都分为三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大洲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启发他们总结归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4.综合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有关的地理要素作系统比较和全面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讲述中亚及其国家时,教师仍可采用列表的方式,分别从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主要物产等几个方面与东南亚及其各国的有关地理要素相比较。

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被比较的内容

[1] [2]

第八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传说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非常喜欢吹牛的方士,远近闻名,四周无人不晓。一天,有个人故意当着众人的面出方士的洋相,于是,他问起方士高寿多少,只见这个方士又借机大吹大擂起来。他说:“记得我在小时候去看过伏羲画八卦,而且吓得差点瘫死过去,幸亏伏羲用*药救活了我。后来天崩地裂,天柱折断,天往西北倒,地下的南面积水数丈深,我幸亏在中间,没有被天砸倒,也没有被大洪水淹死,所以到现在还安然无恙。后来在女娲补天的时候,我还去帮忙递过小砖块和小石子呢!还有,大禹治水经过我家门口时,我曾经用酒慰劳过他;姜太公钓鱼,经常去喂我的黄鹤;穆天子在瑶池请西王母时,我坐在首席上,由于多喝了几杯,因此就醉倒起不来了,又幸亏两个俏丫头扶我回家,后来我一直醉着,到现在也没有清醒过来,记不清现在是哪一年了,所以也说不清现在是多少岁。”好一个吹牛的方士!根本不存在的事买,居然被他说得活灵活现。他实质上就是运用了想象。

第九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广西合浦县石康中学 许宏平

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前苏联地理学家H.H.巴郎斯基教授指出:“地图是地理学的基础,它贯穿于地理研究工作的始终……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获得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特征,如各要素的位置、大小、形状、高度及分布规律、相互关系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还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地图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因此,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

如:讲世界地理西亚部分的“五海三洲之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两段,就充分利用地图册并有计划的运用课本插图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首先在西亚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三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位置,接着再指导学生找出苏伊士运河的位置,就很自然地使学生把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地理位置弄清楚了,然后,再指导学生在西亚地图左上角土耳其海峡小图上,查找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的位置,学生就很自然地懂得土耳其海峡是从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了。接着,再讲西亚“富饶的石油资源”,教师首先讲西亚是世界上的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接着就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西亚石油分布图”看西亚石油分布的国家。在启发提问中,学生就很不费解的答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除伊朗、伊拉克有富饶的石油宝藏外,向西北延伸到叙利亚东部、土耳其南部;向东南一至延伸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在讲到西亚石油输出问题上,指导学生在图上参看石油矿区的石油管道,大都通到地中海沿岸。接着再引导学生参看“世界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图”从图上粗细箭头的指向,学生们就能准确的指出:从石油矿区的石油管道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是少量的;从波斯湾到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输出的油量是较大的;而大量的输出则是向西,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航行印度洋,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分别运送到西欧和美国去;向东,是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横渡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到日本或澳大处亚去。从而引伸到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就不言而喻了。由于充分利用地图,本节这两个重点知识,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二、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中国“地形”时,教材中指出中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形类型齐全,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首先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和丘陵、山地、盆地的名称和位置,接着指导学生参看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说明,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弄清高原与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区别。讲“长江”一节时,在挂图上指出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度,流经省区、主要支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之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长江水系干流剖面图”和“长江三峡略图”两幅插图,并阅读文字注释,这样,学生对长江上游特点(地势高、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和长江三峡的位置、排列次序、峡谷、宽谷情况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等,不仅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再如:讲世界地理“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其成因”和大西洋“墨西哥湾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一段,如果只凭空口说教,放弃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和课本插图,是很难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的。至于讲各大洲气候类型分布和形成等知识,更不能忽视教材和地图,课本插图三者的紧密配合。由于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对学过的地理知识,较易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每节课的检查提问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作出准确无误的答案;在两个学期的期终测验中,75%以上的学生都获较优良的成绩。

三、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通过以上运用地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完中国地理“西南三省”后,为了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把西南三省的教学挂图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在挂图上“举例说明西南三省地势和气候的关系”,他们就能在地图上熟练地指出:“贡嘎山、峨嵋山和重庆都在北纬30°稍南的地方,但由于贡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庆海拔仅200多米,根据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的原则,所以贡嘎山气温比峨嵋山低20°,峨嵋山比重庆又低20°,所以说地势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不仅西南三省如此,其它地区也同样”。这一答案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根据地图情况答出来的,这是理解记忆,决不是机械记忆。

又如:“西南三省”一章后面有三道综合练习题(①运用地图,指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东西铁路干线和南北铁路干线,各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地区,主要河流和重要城市。②运用地图,指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所经过的地形区、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以及沿岸的重要城市。③运用地图,联系地形、河流水文特征,分析上海、武汉、广州、重庆四个城市交通位置的特点)。这个练习难度较大,既要求学生根据地图做作业,又需要根据以往掌握的基础知识作答案,同学们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作出来了。事后,检查结果,两个班95名学生,完全做对的有57名,占总人数的60%,大部分做对的有20名,占总人数的21%。这说明学生们对地图的认识和运用还是比较熟练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象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对于学生牢固掌握各种地理知识,分析地理成因,学习地理原理,认识地理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十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一)地图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地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法则性、概括性、地理信息载体和用符号表现等。首先,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地图通常必须把地球曲面上的事物和现象转换为平面状态加以表示,因而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就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其次,地图必须经过科学概括。地图上所表示的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现实的地理环境概括到具体的专业地图,要经过对所要表现例如地形河流等要素进行概括。从地形到河流,从建筑物到矿产资源等等不同的地理要素,都具有自己所对应的地图符号语言,只有完整的准确的地理符号才能准确的表示地理事物。地图因为容纳和展现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因此它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二)地图的分类

按照制作地图的比例尺、地图展现的内容、地图的用途和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等方向把地图进行分类。

1.比例尺是地图重要的参数:按照地图的比例尺可以分成大比例尺、中比例尺和小比例尺地图等。大比例尺地图所表现的区域比较小、但是所表现的内容微观、详细。而小比例尺地图所表现的区域空间范围大,但是表现内容是宏观、粗略的。

2.按照地图展现的内容:可将地图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普通地图在教学过程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宏观的展现绘图区域的何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特征。例如表现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关系和重要城市、矿产资源等信息为主的世界行政区划地图。表现一个区域的地形、和河流等为主的地形图。普通地图内容比较概略,且地理信息量密集可以表现很多的地理要素。专题地图是以普通地图作为底图基础的,重点反映某一种或几种专门的要素,依内容要素可分为:自然地理图、社会经济地图和工程技术图。

3.按照地图的用途:参考图、教学图、地形图、航空图、海图、海岸图、天文图、交通图、旅游图等。

4.按照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地图是客观存在地理事物的模拟和展示,地图要表现的区域可以宏观到整个地球也可以微观到几平方公里的区域。例如表现中国交通线路的中国交通线路分布图,还有省级交通线路分布图,两者的差异就是地图表现的区域范围差异。

二、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日常地理教学和中高考考察侧重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念。将地图应用与地理教学过程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并且地图教学也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图可以使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

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是复杂、宏观的,并且其分布规律并不是轻易到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和发掘的。因此将宏观复杂的地理事物简化和图表化展示的地图能有助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地图图文结合,利于学生高效掌握

如前段所言,客观存在的复杂宏观的地理区域,被形象化、针对性的展示在地图上,使学生将地图和文字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图文结合知识链。我们可以利用地图的图文结合的作用应用于地理教学中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观察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说出中国的地形分布和山脉之间的关联,以及主要的河流分水岭和气候分界。也可以在讲中国地形分布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单的中国地形分布图。

(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巧用地图,使抽象宏观复杂的地理事物变为具体和直观,减轻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学习难度。地理教学是具有针对性的,比如学生需要掌握中国主要的山脉名称和走向。水系的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等。地图将有用的地理信息展现在图像上。

(四)善于利用地图背后的奥秘,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兴趣的潘多拉魔盒开启后,地理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

三、怎么样使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用地图针对性强调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

地图准确的、科学的指示出了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和分布形态。例如,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要针对性的掌握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埃及、美国、巴西、中国等国家的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而对一个区域或国家进行正确定位是进行地理认识和分析的第一步。地图上准确的利用经纬度对区域进行标示。教师充分利用地图的这一特性,使学生善于观察、记忆和掌握地图,培养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快速定位的能力。很多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态也被直观的展现在地图纸上,比如将黄河的形状想象成“几”字,将长江想象成英文字母“W”。

(二)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相互联系。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的本质为地理事物原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是由学生观察地图结合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来。例如,我国降水量总体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原因是西北内陆距海遥远、地形阻挡、雨期较短导致降水量少。

第十一篇: 微型电子计算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微型钢管在公路工程中的运用论文

1地形地质

映汶公路K41+721~K41+760段,路基右侧靠山左侧临河(岷江,长江支流)。受地震影响,河床被山体垮塌体压缩,过水断面减小流速激增,导致该段路基受到严重冲刷,在设计人员调查时,已出现局部失稳的现象,严重危及车辆同行安全。该段路基地质情况较为单一,因地震导致路基侧山体松动垮塌,表层覆盖层结构失稳,在风化和雨水的作用下,碎落垮塌较为严重,震后经过一个雨季,上边坡已相对稳定,原路基外侧(临河一侧)为大量松散块碎石及块碎石土垮塌堆积体。

2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的内容包括现场实际情况,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时间紧迫的要求和灾后重建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等方面。该段路基处于高山河谷地段,施工工作面极为狭窄,在处治施工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保障映汶公路通行,不适合采用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处治方案;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还有紧迫的时间和如何最有效的`利用宝贵的灾后重建资金,就需要考虑选择的处治方案兼有施工灵活便捷和投资小的特点。经过设计人员大量的方案比选,得出的结论是钢管桩能同时满足施工作业面狭窄、施工进度快投资省以及处治效果较好等要求,因此,最终确定采用微型钢管桩作为该段路基处治的首选方案。

3方案设计

3.1设计原理及思路

微型钢管桩在工程实际应用中,根据桩的分布形式相对比较认可的分类有三种,一是独立体系,桩体之间相对独立,其受力是通过桩体间土体相互传递;二是平面桁架体系,与独立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桩体顶端通过系梁等相互横向连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结构体系;三是空间桁架体系,即在平面桁架体系基础上将多排已经横向连接的桩体彼此间连接,即增加了大多数桩体的约束方向。不同体系的特点决定其适用范围,本段处治根据地形地质特点,选用平面桁架体系。该段路基外侧临河,地形呈狭窄带状,若布置单排桩体,虽有利于施工作业面的展布,但单排桩间间隙较大,路基荷载主要由桩体承担。因此在初拟平面布置时,在有限的地形条件下交错布置两排,纵向桩间距减小且桩顶用系梁连接,则路基传递的荷载由桩及桩间土体复合结构共同承担,其受力性能和支挡能力大幅度提高。

3.2材料

要求用系梁连接,则路基传递的荷载由桩及桩间土体复合结构共同承担,其受力性能和支挡能力大幅度提高。

3.3设计、施工要点

(1)钢管桩桩体采用无缝钢管,设计长度为21.8m,型号为127mm×6.5mm,每节钢管长6~8m,钢管之间采用内套管焊接,焊口应饱满。内套选用电焊钢管,型号为108mm×4mm,长度为1200mm,搭接长度为600mm。钢管桩内及其外环状间隙填充M30水泥砂浆。(2)钢管外表面先除锈,然后进行镀锌防腐处理,再对钢管进行焊接,并沿管长方向按3m间距设置船型架立筋,沿管壁设置3段,各架立筋之间互成120°。环形钢管壁上按120°夹角均匀钻孔(每排1个孔),以利于砂浆填充钢管外侧岩土体孔隙,排间距15cm,视现场施工条件孔径为12~16mm;最后对桩内外灌注砂浆。(3)采用机械钻进成孔,成孔直径φ168mm。采用先插管后压浆法。插管时,应注意将钢管置于钻孔中间,以保证钢管桩保护层的厚度均匀;压浆用细砂水泥砂浆,灰砂比1:1,水灰比1:0.5;灌浆压力应根据施工工艺及实际工况进行调整。(4)相邻钢管桩之间顶端采用φ20钢筋点焊接连接后,桩顶上部浇筑厚度为80cm的C25混凝土,以使钢管桩形成整体。同时应对边坡进行抛石处理,抛石应采用粒径大于1m,材质坚硬水稳性能好的大块石。

4结语

微型钢管桩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的使用,在施工工期、成本控制及完成后的使用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较好的应对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这一工点的实践及后期的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型钢管桩在类似项目和工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查看更多中学校园文章相关内容,请点击中学校园文章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