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原创文章】

  在温哥华期间,我特意去看了一处墓地。它其实就在城中,位于本拿比市中心的西南侧,占地约10万平方公尺,据说是大温地区最好的。

  一进入这片墓地,就突出地让我感到了它的静谧和开旷。这种静,不像高山和森林,高山和森林的静,是有风声、鸟唱虫鸣、山泉淙淙甚至枯叶落地的声音衬托的静;这是一种万籁无声的静,是能感觉到它的撞击的静,是一颗摆脱了一切烦恼的心的那种宁静。我生怕打扰了谁,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轻轻地前行。全部墓园,除了稀疏分布的高大松柏和西侧两三处地面建筑外,整个就是一处坦露在大地上的十余万平米的大草坪,不感压抑,不觉阴森,是一片并非与世隔绝的开阔。在这里,可以看见雪山,可以望见大海,可以每天面对星辰日月,接受阳光雨露,让人相信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使我感到新奇的是,这里与我在欧洲看到过的墓地上遍布着十字架墓碑和或大或小的墓室迥然不同,偌大一个草坪,没有一点突出地面的墓葬标志。草坪上有序的排列着一块块嵌入地面长不足50公分,宽30公分左右的铁质墓碑,碑上浮雕式的铸着死者姓名和生卒日期,大多有十字架表明他生前的宗教信仰。这些墓碑之间,前后左右的距离不足50公分,也就是说,每一处墓葬用地不足一平米。加拿大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墓葬用地却如此节约。草坪上的入葬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拥有财富的多少一定是千差万别的,但一来到这里,就都是一块大小相同,平放着嵌入地下的墓碑,没有也不需要通过墓葬来区分贵贱尊卑。反观墓园西侧新辟的一小片华人专用墓区,那简直就像一条街道,只是没有人间烟火。道路的两边各排列着十数间十平米左右一间的墓室,每间进门对着的是大理石的竖碑,碑前有考究的供桌,两侧是大理石的条凳。入葬这里的,一看便知是经过几代艰辛终于为后代留下一点积蓄的老移民。这里本应埋藏着那段辛酸屈辱的记忆,可惜生卒之间几十年是怎么过的没有在墓碑上叙述,其后代只想以豪华墓葬来显摆他们现在的“富有”。两相比较,令我唏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嘴说出的那句“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成了最有人文蕴含和文学魅力的名句。我想,他当然不是要让人们去选择生还是死,而是要引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活着,就要活得丰富,活得精彩,像像样样的存在过,否则,与死没有多大区别。一个人如果生前活得苟且,活得晦暗,活得丑恶,死后葬礼再隆重,墓葬再豪华都改变不了他真实的人生价值。

  这处墓地的外部,就是几乎没有任何过渡的现实世界。它的北面是著名的中央公园,它的东西两侧,只一路之隔就是大片的民居,而它的南面呢,竟然就直接连接着一所小学和一个供儿童游乐的迷你小公园,中间只隔着一道铁丝栅栏。原来,一个人从生到死既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其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也可以只隔着一道铁丝栏栅。这真是一个寓言式的呈现,让我们去领悟它的文化意义。我或许会问:加拿大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为什么墓地不可以远离人群一些?加拿大人如果知道我这个问题,也许会反问:为什么墓地一定要远离人群?看来,加拿大人或者西方人不仅没有“厚葬”的习俗,对墓地也是没有那么多禁忌的。观念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会反映在墓葬文化上。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无所谓优劣,但加拿大人或者西方人把死亡看着一种生命现象的豁达,却是更为可取的,我以为。

  健行剑远


查看更多原创文章相关内容,请点击原创文章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