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生活感悟】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大红楼个人感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大红楼个人感悟篇1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9月24日,八里庄部分党员在党总支副书记高萍的带领下,参观学习了北大红楼。步入红楼院内,首先是全体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在红楼前留影。进入红楼,大家立刻被它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震撼到。

  沿着参观指示牌,走在干净整洁的木质地板上,置身于伟人曾经工作的地方,油然生出无限敬仰之情。图书馆主任室是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时工作的地方。他使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转化为现代大学图书馆,他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1920年3月,李大钊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这里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10月,李大钊和张国焘、张申府等在这里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他每月捐出个人薪俸80块银圆作为党小组开展各项活动的经费。

  第二阅览室是我们的主席毛泽东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思想家,他本人也从支持无政府主义进化成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北大红楼一度成为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北大红楼作为一个载体,一直传播着新文化、新思想,培养了很多有志参与革命的新青年。正是在那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热潮。

  新潮社是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人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成立的学生社团。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作为北大较早创办的学生刊物,得到了校长蔡元培、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支持,教授胡适担任顾问,李大钊在图书馆提供社址,蔡元培亲自题写刊名。五四运动前夕,以新潮社为首的北大学生在新潮社制作了3000面旗帜、标语。活动室墙上,挂着蔡元培手书的“新潮”二字及新潮社章程。室内桌子上、架子上及地上则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

  岁月已逝,精神永存,面对历史的沧桑,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有义务将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负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北大红楼个人感悟篇2

  在北京,有一处建筑不像万里长城那样,有壮观的景象;不像天安门广场那样,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不像承德避暑山庄那样,清凉宜人;不像泰国的泰姬陵那样金碧辉煌。它,就是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

  升入中学,我去过好几次北大红楼。听着讲解员为我们讲述北大红楼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我深有感触,并且对北大红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义务讲解活动,能成为一名北大红楼的义务讲解员,我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

  一般来讲,外地人或外国人到北京来旅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定会去看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地。比较时尚的,会去鸟巢、中华世纪坛等地。喜爱休闲购物的,会去王府井步行街、前门、西单商业街等地。对北京小吃感兴趣的,一定会去便宜坊、全聚德等地。但很少有游客专门跑到北大红楼去参观。很多人认为:北大红楼有什么好看的?既不宏伟壮丽,也不舒适怡人,年代也不久远,去那里参观实属浪费时间。我却认为,北大红楼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浓厚的爱国气息,足以让它与任何名胜古迹相媲美。

  新文化运动的孕育,让沉睡的中国睁开了双眼,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新青年》杂志诞生在这里,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这座而今默默无闻的北大红楼,见证了这一热血沸腾的时刻,它所承载的创新精神之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说起故宫、天安门这些景观,外国人几乎都知道。而走在外国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知道北大红楼吗?他也许会回,不知道,甚至还会疑惑地反问,北大红楼?是英国的还是美国的?我认为,北大红楼比起故宫,更有历史意义;比起承德避暑山庄,更显其独特魅力;比起万里长城,更显国人的内敛之美。年轻的北大红楼古朴而典雅,它让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精神传遍了五洲四海,它庄重地将爱国写进了每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人的心中,它秉承了古老中国最坚韧的精神,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笔新的华章。

  一个世纪过去了,原在时代滚滚潮流中的北大红楼,如今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深沉中的坚毅让人不由得回望过去。走进北大红楼,触摸着熟悉的历史,不禁放慢脚步,抬眼看到朝阳中的北大红楼熠熠生辉。

北大红楼个人感悟篇3

  说起五四运动从小就知道,但是五四运动的深刻内涵却连皮毛都道不明。怀着求知的欲望和崇敬的心情,那天我走进了住所相邻的早期北京大学红楼“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他和我们50后看到自己刚工作时住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当我从正门进去,看了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或一个纪念馆。这栋楼是1916年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

       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

  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需要的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组织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红楼的盛名,还源于9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下午2时,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积极响应,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后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学生归来的当天,蔡元培亲率全体北大师生员工在红楼前迎接,并发表讲话,倍加慰勉。他也因此被北洋政府一度免职,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一场“挽留蔡校长”运动。我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

  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文物,她即证明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也见证了诸多文化名流流金岁月。我从这里的每一扇门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这个民族就永远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保存它,永远保存它!

北大红楼个人感悟篇4

  今日,我有幸随大家一起到北大红楼参观学习,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参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在北大红楼,我们宣读了入党誓词,参观了蔡元培、陈独秀专题陈列室、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还原的“五四”前夜场景的“新潮社”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等。一幅幅高度还原的场景、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实物,把我带回了那个热血燃烧的岁月

  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其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红楼”。这里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还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是红色中国的起点,无数革命先辈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使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根据地;在这里,五四学生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呼声,无数青年学子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要历史关头,勇敢的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救亡图存的使命,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唤起民族的觉醒,挺起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使五四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在五四运动后的北大红楼,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随之在《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门。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便将马克思主义一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宏伟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怀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此时此刻,回首自此起源的五四运动百年历史,我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深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灵魂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漫步在红楼,用身体与心灵来感受这片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蔡元培、胡适等革命先辈和文化巨匠生活工作过的土地。我们从这些现代中国新文化巨人们的身上重新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气韵。

北大红楼个人感悟篇5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有一座用红砖、红瓦砌成的老式建筑。从这座楼前经过的行人,常会放慢脚步,对它频频回望;也有很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对之久久凝视——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人们把它叫做北大红楼。

  从踏入红楼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静谧。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其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中,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时代影像和深厚的历史记忆。蔡元培在这里引进了崭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李大钊在这里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鲁迅结缘红楼,在此授课6年,他设计的校徽,至今仍为北大沿用;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时,租住在离红楼不远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的3间北房里,他在北大图书馆任图书馆助理员,每天往返于红楼与住所的小夹道上。

  2002年,红楼改名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目前,对外开放的参观区分红楼旧址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两部分,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楼里棕红色的木质地板,走上去有“咚咚”的响声,虽已时隔百年,但仍光洁可鉴。

  从一层走廊走到东侧北端,是新潮社活动室的旧址。室内桌子上、架子上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地上还散落有大量笔纸与传单。“这里是复原的新潮社旧址,是根据回忆录和五四学生游行的照片制作出的‘五四前夜’场景……”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党办负责人马海亭的讲述中,五四前夜的紧张场景历历在目: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应用之物,铁皮喇叭、水壶,学生罗家伦就站在这张桌子旁匆匆写就《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发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呼声……

  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就是从红楼后的民主广场集合,走向天安门广场,从而爆发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年轻学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站了出来,用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将启蒙知识分子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付诸行动。当天被捕的北大学生之一杨振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5月4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的风云。”鲁迅先生在1919年5月4日的日记里,用一个字来描述北京的天气:“昙”——乌云密布的意思。怀着心中的“乌云”,学生们从红楼到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一路的愤怒,一路的呐喊,一路的激情演说——喑哑的中国终于发出了声音。

  从此,革命的种子播下了,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此后百年间,人们从未停止对五四运动的纪念。这场运动中的先驱们“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历史抉择,其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也烛照未来,成为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走在红楼的庭院里,看着红楼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更是写满无尽的记忆——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精神,那是“还有后来人”的坚定信念,那是永远心系人民的矢志不渝。红楼里,有不少青年学生正在参观,入口处的留言册上,记录了数十页的参观者感想。有到访者留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接过五四火炬!”还有人留言,“百年传承,今日到我,激荡未来,壮志在我,青春万岁,强国有我!”

  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北大红楼是红色中国的起点,中国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策源地,无数革命先辈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历经百年沧桑,北大红楼如今旧貌依然,行走在楼中,犹如置身于百年前的北大,置身于五四运动先驱们学习、生活和求索的环境中,不由回想起百年前的峥嵘岁月。当年无数青年学子们,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紧要历史关头,勇敢的承担起历史赋予他们救亡图存的使命,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唤起民族的觉醒,挺起民族的脊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鲁迅先生曾写到,“今日中国,依旧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在新时代的中国,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五四精神”一直是检验鉴定一线工作人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作为一名中检人,我们将一如既往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精神,铭记历史、勇担使命、正心修身、砥砺前行,为我国检验鉴定事业保驾护航。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相关内容,请点击生活感悟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