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精品美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汇编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人民日报美文

11月17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苏州大学举行。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社科联、苏州大学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江苏实践”,聚焦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特征、内在规律和区域发展经验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

开幕式由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主持。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苏州大学社科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和苏州大学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的有力举措和阶段性成果。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在致辞中表示,人文经济学以苏州为实践样本,苏州社科界应有更多责任和担当,把苏州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好,深入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推动苏州人文经济的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人文经济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围绕人文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要厚植人文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人文经济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苏州样本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明的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之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江苏大地上融通相会、共生共荣,共同推动了江苏在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也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张新科围绕“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江苏实践”这个主题,针对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江苏实践以及如何阐述人文经济学等方面重点发言。他指出,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最新表达。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为了更好阐释“人文经济学”,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要在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上要突出体系化、学理化,要加强人文经济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主旨报告环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魏鹏举围绕“人文经济学:中国发展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当前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有着深厚的东西方人类经济发展研究基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及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并重新阐发的中国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话语体系与学科建构。从人文与经济价值交互的哲理范畴、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范畴、文化经济化的产业增长范畴、经济文化化的人文转向范畴等维度介绍了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他认为,深化人文经济学的研究,首先要梳理当代具体实践的“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还要将“中国模式”放在具有显著连续性的“中国道路”历史传承发展系统中,探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内生动能;进而回归到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本主义总体特征与基本导向,“人文化成”实质性内涵的系统分析与研究阐发。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围绕“深刻认识人文经济的思想内涵引领推动区域和城市全面发展”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人文经济学在思想史上,延续了古代中国先哲的忧患意识和哲学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批判和超越思考,既有助于纠正了古代中国“重精神、轻物质”的道德理想主义,也科学建构了解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在当代意义上,人文经济在本质上是一个建设性概念,人文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理论,体现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要走在经济前面的新发展思路,既是对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新型人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擘画。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挖掘阐述其重要思想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加快形成人文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为人类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矛盾贡献中国智慧。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江苏社科名家任平以苏州样本,作“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阐释”,他重点介绍了理解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方法论自觉,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与内在规律,人文经济的苏州样本等等。他认为,与仅作为西方产业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单纯涉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义“人文经济学”不同,所谓“人文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合发展、比翼齐飞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状态。“人文经济学”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操作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创造性表达。创造这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需要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立足于新时代地平线对经济和文化的双向融合关系加以科学把握,解答一系列相关规律性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介绍了关于人文经济的几点思考。他认为,人文经济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发展。与人本经济学不同,人文经济学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现实批判基础上,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描述一以贯之的沿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最新判断。同时,人文经济也是发展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文经济是超越物质经济时代的新经济,通过精神文化改造传统产业是新经济时代和新经济形态的本质要求;人文经济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相统一的经济,个性化需求引起市场分众化和生产定制化,从而既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巨大浪费和市场风险;人文经济是劳动与休闲、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经济,消费者在娱乐中进行生产,人们将劳动作为一种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翔对比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外企业家精神,结合华为、谷歌、微软等经营实例,说明创新才能寻求新的增长点,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目前不少企业家存在经营误区,存在唯利是图、赚快钱、盲目跟风、轻率扩张等不良经营风气。中西方历史表明,企业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发扬企业家精神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因而,我们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演化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重塑企业家价值观。

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xxx宣读学术聚焦专场获奖论文表彰决定。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18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

会议围绕“人文经济学学科发展及学术研究”设置了圆桌论坛,由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xx主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玉林、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宁、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玉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子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孙爱军、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传明等省内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文化经济的概念”“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人文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与举措”“人文经济学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会议还按照论文领域设置了三组分论坛,来自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部分获奖论文作者代表作论文汇报,并与在场专家学者展开交流讨论。

分论坛后,xx主持闭幕式,xxx作会议总结并宣布闭幕。据悉,今年的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设置了2场学术聚焦专场,此次会议为第二场。来自江苏省社科联、苏州市委、苏州市社科联,以及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等共约150人参会。

【篇二】人民日报美文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

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

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

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篇三】人民日报美文

民政部组织编写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书是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的阶段性成果,是各级民政部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重要辅助读物。各级民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把组织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巩固深化第一批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持续兴起全面、深入、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热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理论保障。

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党的重要政治工作,体现着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能,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困难群众的格外关注、关心和关爱。做好民政工作事关民心向背,要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深刻认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从民政、民生、民心三者的内在关联中,认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重大政治意义。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从党执政兴国的政治高度审视自己的工作,从为党争取民心、巩固执政根基的高度看待自己的职责,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坚守自己的立场,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提升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在学习中体悟人民情怀,坚持大爱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透射出深厚的人民情怀,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学习中厚植人民情怀、坚定初心使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政“孺子牛”精神说到底就是踏踏实实、全心全意、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学习实践,要在情感上更加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看齐,让民政工作从思路上与中央合拍、行动上与时代同步、情感上与群众共鸣。坚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民政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时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准则。

在学习中掌握科学方法,学到看家本领。坚持学与思、知与行的结合,民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认真真学、原原本本学,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边思边干,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打开思路、找到路径。在精读中深思深悟,不能止步于“学过了”,还要坚持“学懂了”,努力做到“学透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积淀其中的理论要义、思想精髓和文化自觉学到位,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要坚持知行合一,修好民政人的“心学”,在深层次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善于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破题解难,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学习中强化实干担当,更好履职尽责。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重要论述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大兴务实之风,坚持问题导向、走好群众路线,精准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推进民政各项工作稳中求进,坚持钉准钉稳、扎实有效,聚力主责主业,聚焦群众关切,找准新时代民政工作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找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这些作为推动发展、改进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真抓实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民政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鲜明品质。让我们一起把书捧在手上、把理记在心中、把责扛在肩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学习中坚定“主心骨”、稳住“定盘星”、找到“金钥匙”,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查看更多精品美文相关内容,请点击精品美文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