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网络爱情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1

反观管仲的一生,令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没有鲍叔牙的理解和推荐,也就没有管仲的丰功伟业。从鲍叔牙在他不得志时的帮助和理解,到向齐桓公推荐为相,再到后来一直默默辅佐管仲,我们能够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帮结派保护自己的小利益,朋友应该是帮助对方更好地发展。所以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友也”。

应该说,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论的实践者。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依法办事。他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能否以法治国。

管仲重视发展经济,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国家的安定与不安定,人民的守法与不守法,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来。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他把做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持,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根据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地高速运转。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一定要强兵,两个方向同时迈进才会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军令可以畅通无阻,组织制度可以高度统一。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兵的素质。打仗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销售队伍和市场队伍可以保证公司业绩的稳步上升。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把公司内部的管理和运营部门的管理组织统一起来,这样大家才能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意识;其次,一定要调动运营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透过训练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将公司的产品和形象售卖出去,取得良好的业绩。管仲采取的“三选”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辈韩非所主张的“循名责实”和“综核名实”。每一次选拔就有一次考核,这就是综核名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面试和绩效考核。一个人担任某项职务,这个职务就是名,担任这项职务的人就是实。他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他就应该做出这个职务所要求的成绩。如果他做出成绩,他就可以得赏,如果他做不出成绩,他就要受罚。这就叫循名责实,类似于我们现代管理的年终述职报告,反映出来的是业绩和组织管理。

在管仲看来,这样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贤而杜绝用人唯亲,就可以区分有才能的人和没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个执行力很强的管理团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2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名人故事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他的弟弟公孙无知被立为齐王。没几个月,公孙无知又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己继承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回国。

管仲是公子纠的军师,他提醒公子纠说:“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抢先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于是,管仲先带一队快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赶往齐国。

管仲带着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从莒国带了一队人马,护送着公子小白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问道:“敢问公子要去哪里?”公子小白回答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撒谎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回到齐国操办此事了!”

鲍叔牙喝斥管仲:“如果公子纠真的`回到齐国,你干嘛还带人来拦截我的主公呢?”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搭弓取箭,朝公子小白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没伤到人,公子小白是装死。这个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首。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回到公子纠身边,与曹沫一起护送公子纠继续向齐国进发。到齐鲁边界时,齐国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说:“齐国新君公子小白已登基,请你们离开齐国。”

管仲一听,才知自己没把事情办好。他杀了齐国使者,公子纠命令大将曹沫攻打齐国,结果大败,公子纠和管仲又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命鲍叔牙领兵30万攻打鲁国,鲁国连连败北,鲁庄公派人与齐国讲和。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桓公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知人善谏、齐桓公胸怀大度是分不开的。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3

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用什么话来教诲我呢?”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疏远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竖刁自己阉割了自己以便能接近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爱自己的身体啊。自己的身体都忍心阉割,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敢回去哭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不是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桓公说:“好吧。”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堂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此后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鬼病四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说:“仲父不免也太过分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可信呢?”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第二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_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桓公说:“我想吃东西。”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吃的。”桓公又说:“我想喝水。”妇人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桓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宫女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去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堂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食品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①。”桓公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蛆虫从门缝户爬出,尸体上盖着杨门的门板,三个月没有入棺停丧,九个月没有安葬②。这是齐桓公最后没有听从管仲的话的结果啊。桓公不是轻视灾难而憎恶管子,而是他的智力无从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达到预见事物将来的发展变化,当然就会不接受管仲的忠言,而亲近自己所宠信的那些小人。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4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

历史上很多名人、很多英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要做个孝子。

管仲帮助公子纠夺权未果,被抓以后,并不自杀,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自杀,他说他家还有老母亲要养,他不能死。这并不妨碍以后他帮助公子小白成就霸业。

后来,管仲得了重病,马上就要去世了,这个时候,齐桓公亲自前往探视。管仲看到齐桓公,有话想说但是又似乎不敢说。齐桓公看到管仲左右为难,于是对他说如果有什么不放心的,可以尽管说出来。管仲看到齐桓公态度十分诚恳,于是直言对齐桓公说让他疏远身边的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个人。

齐桓公一听很不理解。他对管仲说道,当年他逃难的时候,易牙把自己的孩子都肯煮了给他作为粮食;竖刁为了能够在他身边侍俸,自阉当太监;而那个常之巫有测生死祸福的能力,经常帮助他逢凶化吉;至于公子启方更是多年跟随,连父亲病故了都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去奔丧。这四个人对他如此忠心耿耿,管仲为什么还要让他疏远这四个人呢?管仲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大王可以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骨肉都可以杀害的话,那么他还害怕杀别人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去残害的话,那么他难道就不敢去残害大王您吗?任何吉凶祸福都是和为人联系在一起的,只要一个人好好修炼自己的德行,那么自然会善始善终,也就用不着需要别人来帮助。而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能为国家效忠吗?所以我郑重请求大王能够考虑国家社稷安危,将这四个人驱逐出去。”

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果然按照管仲的提醒,将易牙、竖刁、常之巫、公子启方四人打发出宫。但是自从这四个人出宫以后,齐桓公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这样熬了三年,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于是又召这四个人回来。

就在这四个人回来以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卧病在床。易牙、竖刁等人看到桓公很快就要死掉了,于是开始堵塞宫门,然后假传命令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一个宫女乘人不备,跑到宫里去探望齐桓公。当时齐桓公正在到处寻找食物。宫女便将易牙、竖习作乱,堵塞宫门,导致没有办法提供食物的情况统统告诉了齐桓公。桓公听后,仰天长叹,十分懊悔地说:“如果管仲泉下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一说完这话,他就立即用衣袖遮住脸,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了。桓公死后,齐国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儿子都为了王位各自结党营私,互相残杀,而与此同时,齐桓公的尸体在床上停放了六七十天,却没有人收殓,惨不忍睹。

那些连自己亲人都不顾的人又怎么能相信他会赤胆忠心呢?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5

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就是根据管仲和鲍叔牙各自辅佐公子纠、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故事为题。

世人皆知成语“管鲍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谊之深,互为知己。“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二人皆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管仲家中一度穷困潦倒,鲍叔牙相对富裕,在古代以财产定等级的风气下,鲍叔牙却仍然和管仲结为知己,并且处处为他着想。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仲与鲍叔》一文中曾提到“……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长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意思是二人常一起经商做生意,管仲家贫,常常将大部分的利润分给自己。但是鲍叔牙看破不说破,就算知道了,也只是笑笑而过,并且之后一如既往地善待管仲。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门客,而管仲则为暂居鲁国的公子纠出谋划策,二人均成为了政客。齐国**后,国君被杀,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纠身为国君的.合理继承人,纷纷赶回齐国。

但在路上,管仲为了让自己服侍的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背地里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期使他受伤好放弃王位。但是这一箭,却恰好被公子小白腰带上的饰品勾住,从而幸免于难。

后来小白得以坐上王位,史称齐桓公,而管仲也因为伤害齐桓公被囚禁。

齐桓公认为在自己是公子的这些年,鲍叔牙出力最多,献策最好,因此想要让他当宰相来帮自己治理国家。而鲍叔牙十分谦虚,推脱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大力举荐尚在牢狱之中的管仲。

鲍叔向恒公进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欣然应允,派人将管仲接回朝内当宰相。鲍叔牙得见昔日好友,甘愿在背后指导辅佐管仲为相。

最后终于成就一代霸业,以至于后人称颂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是“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到这里时,应有许多人感概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谋,有才干。鲍叔牙在朋友陷于耻辱境地时不曾走开,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说是管仲的“伯乐”;齐桓公则胸怀宽阔,光风霁月,任人唯贤,令人敬佩。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痴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字里行间都是对鲍叔的感激与惺惺相惜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对知己的欣赏。

而今年全国语文一卷作文中,也以这三人的故事命题,后人赞叹齐桓公创造天下霸业宏图,孔子却说这是管仲的功劳;司马迁也说世人不称赞管仲这样的贤才,而是更多地褒扬鲍叔牙这种慧眼识珠的伯乐。可见三人各有千秋,为世人津津乐道。

《史记》曾记载:在管仲出任宰相的这些年里,说不上是大国的齐国,竟然在海滨之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称其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故’。

可以说在当时,齐国已经成为较为强大的一个国家,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就连文化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君主贤德,社会富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到最后其他国家都尊齐国为主。

而齐桓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也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可以说齐桓公任命管仲,是绝佳的选择,而管仲突出的能力和鲍叔牙的慧眼识珠,也旁敲侧击地显现出来。

后人对这三个人物的喜爱赞颂程度不一,大多数人只道齐桓公会用人,宽容大度抛却个人恩怨,但是却忽略了这三人中在背后默默奉献的鲍叔牙——鲍叔牙谦逊仗义,不计小财小利。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伯乐眼光和对朋友的忠心不移,就没有当日能够施展才华的管仲;

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自知之明,甘居人后,齐桓公就会因此失去贤才,或许鲍叔自己当上宰相齐国也会繁荣昌盛。

但是会造就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所创造的春秋霸业吗?答案不得而知,但相信大家心中已有决断。

以上就是三人之间广为流传的千古佳话,相信这个话题在后世依然会盛久不衰,裨益良多。


查看更多网络爱情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网络爱情故事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