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原创文章】

  毕业后供职一客运站,这里是个城乡高度结合的地方,外国人不像大城市那样随处可见,但还是有的。在站里工作,偶尔可以见到外国旅客,不管是男是女,站在人群中总是那样的独特显眼。语言不通,沟通是个问题。面对着外国友人,有时候我们可以舒缓因沟通不便带来的紧张,因为他们与时俱进——也是学习汉语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单位里学过英语的不多,会说的就更少了。因此每当遇到外国旅客,同事们都招呼着我过去,因为我是大学毕业的,身上背负的期望高啊!

  虽说是与世界接轨的年代,但我还是没有认真学好英语,在大学期间一阵既爱又恨的挣扎后,我还是含泪放弃了它。想到日后回家乡工作,用上英语的机会很少,于是它对于底子本来较差的我就是一个负担,恨不得弃之而后快。

  英语知识水平低,口语水平更低。说实话,除了老师点名练习的课堂口语之外,社会上的口语实践基本没有。碍于面子,我不得不在脑袋里抓襟见肘地拼凑着语法不通的中国式英语。虽然同事不懂我说什么,但完事之后,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依旧名副其实。可我鸡食放光草(虫)——心知肚明。

  英语水平低我是认的,但如果这里没有了会说英语的人怎么办?广而论之,这是一个异种语言产生联系的问题,是沟通如何达到预定目的的问题。

  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每个民族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文明发源史迹,可以这么说,语言是一个很有标识性的符号。在科学进步、各种因素条件充足的年代,人类尚可通过种种实验与测试探究低人一等或更甚动物的语言(这里暂时讨论有声波的语言),而且多已证明这些语言在测试范围内同类动物之间沟通有效,只不过它们的语言比较简单而已。其实人类也一样。在原始社会时期,更确切地说有“人”这个物种以来,语言已经存在,只不过当时的生产力及其低下,语言只局限在以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氏族、部落里,大家一起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集体生产作业、集体生存生活,经过长期的社会化圈子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约定俗成的语言交流体系。也就是说在共同的群体内,这些语言已经可以满足成员在各方面的沟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开始表现在各种石器的制造技术越来越精细,人类石器时代不断推进,利用石器等工具捕获的猎物越来越多,只得圈养起来,于是有人负责喂养、有人负责研制工具,这样分工的形式开始形成。由原来的集体运作分化为多个不同类型的工作,你我如果想共同完成一件事,那就得把彼此工作了解,沟通越来越频繁。

  但这仅是局限于一个熟人社会里,那么在两个不同部落或者有地域分界彼此不相往来的人们是怎样沟通的呢?

  原始社会里由于缺乏交通工具,还有不同部落和氏族之间划地而居,你我河水不犯井水,这样语言只流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在有限的人中来回传播。随着人类大脑的不断开发,各种生产工具亦相对完善,在这种基础上的社会分工是必然的。或者说,两个不同的部落、民族之间在社会产品上有所差别,譬如盐巴、动物皮毛衣、牲畜、粮食种子、各种工具等等。分工越来越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因此相互约定一个地方一个时候,大家进行产品的交换。也许双方的语言不通,但没关系,我拿起一束稻谷种子换你的兔子,你出一只兔子,我认为不够,用手再提一只,示意两只。如果双方认为产品交换合理就达成交易。整个过程中,双方都可以不言不语,其中发生作用的就是身体语言,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表达方式,一套形体共通的沟通符号。

  身体语言简单明了,人们沟通起来却又行之有效。但这毕竟不能满足人类越来越频繁的交往活动和越来越复杂的生产作业。空间上来说,人类要打破已有的活动地域圈子,不断扩充生产空间来应付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不同部落间的交往频繁,要以身体语言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磨合使双方的语言发音和表达方式达到一致、融合。在时间上,人类习以为常却又仅此一式的口口相传已经不足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人类社会。生存技巧、生产经验、生活常识的传播与继承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肉眼可见的记录方式。于是古人打结以记数、象形刻符以为字,篆于甲骨刻于石碑,世世代代可以流传、学习,继而不断繁衍文字。

  文字后于身体语言出现,文字与身体语言同归语言之类,也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其功能却又有别于其他表达方式。但无论如何,它们有着共同的作用——表达与沟通。人类社会发展迅速,语言系统也极为发达,世界各地的语言纷杂各异,相信当年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医学、科技等知识,初期用得最多的就是身体语言。我们不妨试推,汉语跟英语的相互理解是怎样的过程?

  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就是语言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要想达到更高的交流层次,相互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必须的。但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甚至是身体语言,都需要发挥它们的作用——沟通。


查看更多原创文章相关内容,请点击原创文章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