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wfmzgg.com--生活趣事】

  7月2日,表妹的女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之旅“。主要是参观名牌大学。费用大概是2千多。

  我真就纳了闷了:德育是可以旅行参观得来的吗?德育与参观名校有关吗?

  真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活动?2千多对于有钱人无所谓,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也还是算一比大钱。可能是一个多月的工资,可能是几亩地的麦子钱。就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去,即是你再没有钱,也得硬着头皮上吧。父母都是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委屈孩子的人。

  参观名校明显与德育不搭界。我觉得倒是功利性很强啊。也许是希望每个孩子看了名校之后发奋图强,然后通通考上名牌大学。可这只能是一种臆想吧。就是能考上名牌大学,就能代表此人有“德”吗?学校组织者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那又是为了什么呢?不会是为了全体老师来个免费旅游吧?是我的臆想吗?是我亵渎了灵魂的工程师了吗?

  活动组织者是老师,是有文化,有水平的人。应该知道何为”德“。可为师者是否真正给学生讲过”德“?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德”。

  恕我才疏学浅,我也不知道“德”字从何而来?又包括哪些内容?我只知道做人必须做一个好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对父母尽孝,对孩子尽责,对朋友尽信,对弱者尽怜。

  为了写这篇文章,特地查了资料,全当补课吧。“德”主要包括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也不必在此论述了,因为网上都有。说穿了“德”就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德的道德范畴。而忠、义、仁、信;孝、慈、恭、谦则是我们人生的行为指引。

  现在全中国的学校有一个口号就是素质教育。大概就是德育教育的意思吧。也许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德育”在有道德仁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已经严重缺失了吧。意识是好的,结果却不容乐观。现在还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是看重分数大于素质。

  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文明是打小练成的。文章说:美国孩子在二年级以前学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一位数加减法做不利索的不止一两个人。但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却毫不含糊。

  孩子们入学头几周,老师带他们熟悉环境,教他们如何排队,如何用厕所,如何借书,以及乘坐校车的步骤、程序、规则。不厌其烦的讲解,操练。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一定会心疼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不如多背几首诗,多学几个单词。其实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使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规定不许说脏话,下流话。教育孩子彼此尊重,互相欣赏,鼓励。这种教育贯穿与阅读、数学等任何科目的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寓德与学”。小学老师要求学生礼貌用语,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声调说话。所以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公共场合大声的自顾自的说话是粗鲁的,不礼貌的行为。这些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品质,一种公德,一种素养。

  而我们呢?那些有钱了,出国旅游的的人做出了一系列不文明举动,是不是与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呢?那些报道红了谁的脸呢?我们的老祖宗是不是在地下也躺不安稳了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中国各地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其中一位奥数尖子入了他们的法眼。

  “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为了挣钱。”

  “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为了周游世界。”

  “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还可以买大房子。”

  “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和父母一起住。”

  最后这个学生输给了一个比他成绩差一大截的女学生。她是一个行动力、领导力、创造力、沟通力俱佳,且懂得无私、博爱、懂得给与的孩子。奥数尖子输在了综合素质,输在太过小我。

  看来外国人比我们懂得德育的重要,素质的重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优秀。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懂得如何选拔真的人才。

  而我们呢?成绩决定一切。成绩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教育制度,不仅放弃了对孩子的早期培养,还扭曲了教育的定位。

  我们的学校该放弃那些所谓的“德育之旅”。多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使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要齐心协力,因为孩子的“德育”之路任重道远。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相关内容,请点击生活趣事

2024 格格美文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52号